赵利民教授主讲中文系(珠海)前沿讲坛第十讲

Body
2018年7月6日晚在海滨红楼15号104会议室,中文系(珠海)迎来前沿讲坛第十讲《论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文化生态及其意义》。主讲人是赵利民教授,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,兼任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、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,入选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《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文学转型研究》。本场讲座由朱崇科教授主持。
在这场讲座中,赵教授借鉴生态学的视角关照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发生与发展,从而发现其生存状态的深层内涵及所显示出的独特文化意义。他指出,从中国近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实际状况看,“新”与“旧”、“中”与“西”、激进与保守、审美与功利等观念的对立而又互补中形成的多元化格局,构成了近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系统。
赵教授首先探讨晚清文学观念的“新”与“旧”的对峙与互补。过去的研究过分强调近代的“新变”、“断裂”特征,在一定意义上割断了新文学与传统的关联,也忽视了近代文学观念复杂而丰富的“生态”状况。晚清以来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,社会的主流文化倾向是趋“新”,文学思想趋势也不例外,其主要表现为:新文学观念烙下了西方进化论等思想潮流的印痕;对科学化、系统化知识和思想体系的诉求等等。传教士对新文学观念的诞生也起到催化的作用。

在 “趋新”作为主流思潮的背景下,近代文学中那些“旧”的文学观念自然而然地被作为“新”的对立面被否定被批判。但如果从近代文学原生态的角度出发,我们对待旧的文学观念的观点应该加以修正。首先,应正视他们存在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对其冠以封建保守、反对变革或革命的罪名。旧的文学流派作为晚清文学观念的一部分,其存在既是历史的延续,也有一定的合理性。其次,要看到他们在新时代的调整和变化。例如在当时经世观念的影响下,桐城派继承者方东树、梅曾亮、管同与曾国藩等,都主张文学要有用于世。再次,必须充分认识晚清文化的复杂性,重视新派思想家思想中的传统因素(例如以“旧”观念解释“新”观念),及他们后期大多走向保守甚至复古的倾向。
总之,近代文学观念在发展过程中,既有旧观念急遽裂变、新观念迅速萌生的一面,又有新观念在产生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曲折性、复杂性的一面。从文化生态的意义上讲,这种旧中之“新”、新中之“旧”、“新”向“旧”的回归等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,我们应该客观地对待。把握文学观念发展的曲折性与复杂性,可以防止在理解近代文学观念演变时常出现的简单化弊病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接下来,探讨了晚清文学观念中激进与保守的相互碰撞及制约的现象。他指出:晚清以来激进派居于主流,但当时的文化保守主义也有不少精辟之见,其中的合理成分,特别是对进化论的理解,对于近代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。以康有为、章太炎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主张保存国粹,对西学总体的态度是以中为主、调和中西,反对激进主义。章太炎力图修正把“生存斗争”作为社会进步的唯一动力的观点,视“进步”为一个复杂的过程。他提出了著名的“俱分进化”论,反对将自然“进化”的规则简单地硬套到社会发展的研究里,认为社会进化中善与恶作为正反两方面是同时并进的。章太炎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如放到现代中国的激进主义发展中看,其意义是巨大的,对于反思20世纪思想史发生的诸多问题也有明显的启发性。
赵教授进而指出,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的对峙与互补,也是晚清文学观念文化生态的一个重要表现。他结合梁启超与王国维的具体观点展开论述。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认为文学应具备现实的社会功能,其主张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。与之相对的是,王国维美学思想强调艺术自律与审美独立价值,具有极强的非功利主义色彩。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文学价值观最终由对立走向了融合,这一点在鲁迅与周作人早期的文学思想中体现得最为明显。周氏兄弟在日本期间倡导文学价值在于“不用之用”,将文学的非功利与功利统一起来,认为文艺首先必须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,才能实现其社会功用。他最后总结道,中国近代文学观念处于社会转型与过渡时期,它没有统一的成熟的体系,但充满活力与朝气,和酝酿学术硕果的潜力。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审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,对重新反思近代文学发展中的诸多问题,和纠正过去的错误认识都是大有裨益的,对建构我国当前文学批评的文化生态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。

对于本场讲座,朱崇科教授指出:赵利民教授的“关键词”研究复杂且重要,而生态学视角的学科交叉更带来新知,有诸多精彩之处;同时,近代文学无疑是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非常重要的衔接。在开放讨论环节,赵教授也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互动。